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二十大 > 正文

    喜迎党的二十大|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2-10-17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特别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制度建设不仅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何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期“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别专栏”,推荐阅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导马雪松的最新文章。一起来看。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马雪松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提供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动力与保障,根据中国国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主体地位。


    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演进基点,兼具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创新、协调与突破、持续与适应多重特质,其中制度建设不仅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素与基本内容,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科学理论和丰富实践的共同支撑,二者均同制度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10年来的伟大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引,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制度实践,深入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开拓的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制度要素在其中居于关键位置,可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范式更新、方法革新蓄力增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层次分明、系统完备、职能明确、彼此衔接的制度格局,积累了由基层探索到顶层设计层层递进的治理经验和愈益丰硕的制度成果,这些宝贵经验与创新成果促进了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方式、履职机制、治理理念的推陈出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新中国的改革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务实判断与准确总结。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总体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的具体发展策略,承袭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制度建设经验,融入并体现了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制度实践新发展,反映了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稳妥连贯的治国理念。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可为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强基固本、聚力铸魂。党的二十大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过去10年的制度建设进程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前提下积蓄改革发展稳定的动力资源,将为未来的工作开展、任务完成、决策落实筑牢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协调发展且重点突破的统一布局,坚持将制度体系的系统完备及科学规范、重点领域的矛盾化解及目标实现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备与健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力依托。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全面领导为开展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提供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全方位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人民群众权利,法治建设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公平正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共同构筑了社会主义制度均衡运行与合力汇聚的良好局面,成为开启新征程、开拓新局面的基石。另一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特定领域出现的新状况与新挑战,需要通过制度途径有效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来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治理能力,加快机制改革创新与利益格局调整以完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持续应对挑战与不断适应形势的进程,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首先,在长期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是党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世界上不存在固定的现代化模式与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科学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牢牢掌握自身发展命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其次,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化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抵抗风险与应对挑战的必要基础。党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解决实际状况中完善发展,在扎实完成党和国家各项目标任务中彰显适应能力与协调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制度的适应能力。党的二十大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经验

    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党和国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要义,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覆盖领域,谋划复兴伟业、擘画强国蓝图,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实践经验。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统筹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指明了制度建设的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实践促进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实践发展。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党中央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制度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此外,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彰显了我国制度建设的时代特质与世界意义。

    第二,党的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确立了制度建设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一方面,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全体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部署与安排,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有序、有效。民主集中制强调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激发全党创新活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确保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充分发挥巨大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党勇于开展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带动社会改革与全面进步。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障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制度的人民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展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人民利益诉求的价值导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制度建设获得群众支持、取得优异成绩的依据。一方面,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是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和判断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指标,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制度建设的关键目标,将持续改善民生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途径,赢得人民衷心拥护与全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人民性是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涉及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分配改革、环境保护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党和国家明确了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需要,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第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国际形势不断变化,风险挑战愈益增加,各项事业面临更多新任务与新要求,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充分转化。一是党和国家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提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得到人民拥护,推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党和国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保持制度执行与改革的稳中求进。党和国家将发挥制度优势与应对风险挑战相结合,增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坚持稳字当头、务实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进一步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在党和人民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创造了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和现代化建设史上新的文明形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制度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开展离不开党中央的科学谋划、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宪法法律的坚实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需要继续在制度建设中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首先,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理解并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通过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方向指引;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强大根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可不断规范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辅相成,法治则可确保权力运行不逾矩、不越界,保护权利行使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其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遵循。其次,各治理主体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巩固党的自身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也需在制度建设全程贯彻人民利益诉求,完善制度安排;还需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制度建设进程中确立法律权威,监督相关部门的权力运行、利益协调、决策执行。

    ★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形势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务实导向。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客观实际加以综合考察,发挥制度体系突出的适应能力与改革能力。一方面,我国制度体系可灵活适应环境形势的新变化、应对新挑战,精准识别并及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将各个领域环节与层次的新情况、新案例汇集起来,科学论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把特定的、局部的、地区性的治理经验转化为具有推广意义的、普遍适用性的可行方案。新阶段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也需要各部门增进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破除观念与机制壁垒,建立沟通、决策、协商、监督环环相扣的机制与程序。另一方面,我国制度体系具有持续创新、与时俱进、求细求实的特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巩固制度创新的成果,汲取制度创新的不竭动力,促进制度、政策、规范的精细化。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下,制定并执行体现地方特色且反映部门实际的发展策略,以规范、规则、程序等形式推动治理机制的成熟定型。

    ★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体系化与集成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制度建设的系统化与整体化,有益于发挥制度系统的综合优势、汇聚各方面力量,其不仅表现在多个任务、不同领域的协同配合,而且反映在纵向维度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序衔接。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是我国现代化新道路的现实情境。相较于发达国家多采取的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为广大后发国家提供了结合自身国情迈向现代化的优秀范本。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任务并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协调共进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这要求相关治理主体具备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全面思考各自领域工作事项的治理举措,并有重点地处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另一方面,制度的体系化建设还需注重基层实践与顶层制度设计的衔接。基层实践中的丰富案例需要通过必要的机制与程序加以汇集与分析,顶层设计的想法和理念需要具体部门来执行与落实,二者之间的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制度优势的发挥与治理效能的巩固。因此需要继续探索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的有效措施,既在优化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完善整体规划与统筹指导,又在贯通配合的过程中调动基层单位改革创新示范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治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