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是不是偶尔
会在这些场景感到“两难”?
1
讲授专业知识,提及国外案例时,如何既尊重国际成果,又不失民族自信?
2
面对企业“求贤若渴”时,如何在热情推荐与保护学生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当学生成果被“合作”名义借用时,该如何牢牢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
这些看似“日常”的选择
恰恰考验着我们作为
高校教师的职业底色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第二条“自觉爱国守法”
正是我们站稳讲台
做好科研的“定盘星”
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学习这条准则
让它真正成为我们教书育人的
“护身符”和“导航仪”
准则第二条:自觉爱国守法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有害思想和不良信息,不得组织、参与任何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得有任何违法违规行为。”
1这样做,既安心又出彩
想要在日常工作中既守住底线,又展现风骨?不妨从这些细节做起:
讲好"中国故事"——上课提国外案例时,多补一句我国相关领域的突破,比如讲工程技术时提高铁、讲医学时说青蒿素,让学生看见国家的领先成就。
守好"法治红线"——合作企业索要学生信息时,明确拒绝并告知"需经学生本人同意且符合学校规定",学生的科研数据、实验记录锁进实验室档案柜,不随意转借他人。
分清"公私界限"——不用学生的科研成果给个人谋私利,不借"指导"名义让学生承担与学业无关的私人工作,不利用学术资源帮他人"走后门"评项目。
做好"日常示范"——聊天时不发"吐槽国家政策"的负面言论,参加学术会议时主动维护国家学术形象,让学生从细节里看到爱国守法的样子。
2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真实案例警示:红线一旦触碰,代价不容小觑。
案例1:课堂上的"失衡言论"
某高校教师讲西方文化课时,频繁说"国外的教育理念就是先进""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太保守",甚至调侃我国的科技发展"都是跟风"。有学生课后向学校反映,经调查核实,该教师被暂停授课资格,还要参加爱国教育专题培训。
案例2:科研中的"人情违规"
某高校导师,受朋友所托——朋友经营的校外科技公司需要"技术助手",他未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就把3名在读学生的学术简历、联系方式及实验方向泄露给该公司,还私下要求学生"配合公司做短期技术支持",且不支付任何劳务报酬。有学生觉得权益受损,向学校纪检部门投诉。经核查,在全校科研工作会议上通报批评,还影响了他后续的职称晋升评审。
这两个案例都在说:爱国守法不是"大口号",而是课堂上的每句话、科研中的每件事——越了线,不仅丢了教师的体面,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添"污点"。
湖北恩施学院监察审计处贴心提示:爱国藏于心,守法践于行,教学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