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履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得到的深刻启迪。
一个民族只有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新时代中国领航人在深邃思考和深刻实践中,探索破题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把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主动,领航中国经济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的同时,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的发展观,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履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这三者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相互联系,紧密关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力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既大胆探索创新,又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协同推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的方方面面。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十个明确”以历史决议的形式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实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我国谋划发展、明确发展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客观存在,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作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准确把握我国所处新发展阶段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是稳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战略机遇的前提和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属性。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才能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从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只有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直面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才能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才能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
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因此首要的是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确保经济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畅通无阻,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深刻回答了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集中力量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提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明确提出要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我们将高举开放合作大旗,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投资环境这个“空气”搞清新,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努力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党的领导是发展的根本保证
随着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不断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
只有站在政治高度上,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才能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这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进入现代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既然是长征,就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不可避免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他多次强调,“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本网编辑:于超 周梦婷)